季汉在长江以南和东吴开战的话,曹魏一定会坐山观虎斗,等孙刘分出胜负再动手。
即使曹魏不想坐山观虎斗,也因没有水军,而无法直接干预战事(注5)。
关羽之所以要上奏章,修正(隆中对)的战略,牵涉到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时机,曹操大限将至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这一点,无所不能的诸葛军师是不知道的。
二是形势,兵家四势中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兵形势,从此时的形势上看,曹操依然是最强大的一方。刘备一跃成为了第二强。仅有一州之地的东吴最弱,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也符合兵法要旨。
这也是原时空里东吴为何屡屡偷袭季汉的主要原因。
攻打更强的一方难度太大,即使得手了也要面临更强一方的后续雷霆之怒报复;而攻打较弱的一方则没有这种顾虑,较弱的一方本身就弱,被攻击后反击力度只会更弱,更容易应对。
且出汉中北伐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徒劳无功,而择机顺江而下攻东吴会加速东吴投降派的活跃度和话语权。
三是恩怨。
对于关羽来说,哪怕没有前面两个因素,单单是因为和东吴的恩怨,他就会力主东征,而不是北伐。
而这次二度北伐,正是为东征做准备。
用北伐之举,表面上维持孙刘联盟关系,以麻痹孙权陆逊;实则借北伐之举,把大军调离江陵,令陆逊放松警惕。
是以,关羽给这个奏章起名为《襄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