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好不好?自然是好的很,可以说,若不是商人经商致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定然会是另外一种面孔。所以,即便是秦国重农抑商,也无法彻底断绝商人这份职业。
不过,商鞅之所以在秦国鼓励耕战,而非鼓励商业发展,就是因为商人这个职业在战国时代,对于诸侯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和诸侯之间的联系,完全可以依靠诸侯自己主导的商业部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别人卡住了战略物资的脖子,也不至于被他国的间谍渗透。更重要的是只有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才能让他们更多的播种和收获粮食,到了大战之时,也能够立刻整合成一支武装队伍。说到底,打仗打得是粮食和人口,只要这两年充足,就不至于一败涂地。
韩国之前对于此事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自从当年赵国开始向韩国购买武器开始,整个韩国就变得浮躁起来,很多人都转变了身份,开始当一些匠人,商人。既然你可以卖给赵国,就不能卖给其他诸侯吗?好吧,既然当官的不卖,我们这些百姓来帮着卖。于是,商业的风潮在韩国传播开来。
韩国和其他诸侯一样,对于商业的态度是非常暧昧的,虽然不支持,却也并不反对。更何况,由于条件的限制,商业的税收收入也是相对较低的,占整个国家大头的,还是农业税。
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上逃了出来,开始经商,而韩国的环境又不适合经商,很多巨贾便带着产业和财富迁移到了别的诸侯那里。
连年的战争,加上极低的生育率,造成了人口增长的减缓;商业的繁荣,又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韩国本就土地稀少,人口有限,商业的繁荣实质上是破坏了韩国的战争潜力。韩国的粮价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疯狂的阶段,只不过这一切,都掩盖在了韩王的财富越来越多这一表象之下。
所以,韩国如今即使全国总动员,也未必能够集合起来三十万部队,而这里面能称得上精锐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直部队,拿什么和秦国去抗衡呢?
“远水解不了近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