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其所请,以钱财挑拨韩王怒火,静待其先行发兵。”
紧接着,他取过赵成的公文,继续写到:“拟提请三国出兵拱卫王畿,望韩王许之。富丁同去。”
当赵成将这项提议提请韩王仓的时候,韩王仓和韩国大臣们面面相觑,既惊讶于赵雍的妥协,又对这个提议充满了矛盾。参与吧,相当于再次成为了赵国的马前卒,不答应吧,赵国和魏国若是一意孤行,自己似乎也没有能力阻扰。
赵雍准确的把握了韩国人的心态:臣服于强者,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才让韩国人习惯了首鼠两端,游走于秦、赵之间。不得不说,这和申不害变法的后遗症有关,这位崇尚“术”的改革家,让韩国人醉心于权术,却忘了最根本的自强之道。
无论如何,三国出兵是一种姿态,表示了三国一体同心的决心。如果说之前的邺城会盟仅仅是一种表态的话,那么三国出兵王畿,就算是向所有人都做出表示:三国之后将一起行动。这是一枚苦果,韩国也必须咽下去,只不过这样恐怕会迎来秦国更大的报复。
于是,赵成等人高高兴兴的带着赵韩联姻和三国出兵的消息回邯郸的时候,韩王仓是满脸的无奈和愤怒。
车队蜿蜒在狭窄逼仄的道路上,中间的几辆却破败不已。公子稷站在车头上,已经能够看到函谷关斑驳的城头,和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了。到了此时此刻,他的心情还在上下起着波澜,成为继承秦王之位的兴奋感,一路上昼伏夜出的刺激感,都让他既兴奋又害怕。
这一路上,若不是白起、魏冉极力护其周全,他根本到不了宜阳大营。若不是甘茂亲自护送,恐怕自己也是凶多吉少。如今到了函谷关,危险就少了一半吧。
与此同时,咸阳的城头,一脸豪气的公子壮剑眉斜插云鬓之中,手扶着宝剑,望着函谷关的方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他本就高大魁梧,又长得英俊不凡,早年的军旅生涯,又让他多了一些沉稳,丝毫不同于年轻时的狷狂,到和死去的秦王荡颇有些相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