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达了一圈儿,最后窝到姜大山家蹭午饭,边吃蒸饼边吐槽:“咱们县城有这么多读书人吗?我怎么觉得还有别处的人来了?”
姜竹:“有,有附近镇上来的,路上我还听有人说他们是从邻县来的。”
沈青越:“……”
还有根本不是读书人,只是好奇来凑热闹的。
沈青越悟了,赵先生的号召力是个引子,说不好更大的原因是这时代缺少娱乐,好不容有个热闹,闲着没事的都要来瞧瞧。
到了下午,更神奇,还有不知哪个村的卖玩具、卖山货、卖糖的都把摊子摆他们村口了。
在路上看车的小孩们开心了,今天他们赚钱了,里正说看车不要钱,如果有人非要给,就只能要一文。
这个给一文,那个给一文,大人又忙得手脚不沾地顾不上他们,他们现在个个都是小大款。
一个个乐滋滋地跑去给自己买糖、买玩具,没一会儿把更小的弟弟妹妹都招来了。
还有邻村的小孩也跑来凑热闹,在姜家村有亲戚的小孩儿几乎都混到了糖吃。
忙到太阳西斜,终于是走的多来的少,路上重新热闹起来了,村里的猎人有人拎着还没来及卖的猎物在村口卖。
也有人灵机一动,把自家菜装筐里搬到村口卖,还有人用车推出来一车的新鲜菜,都是才从田里拔下来的。
江宏明和姜竹也把他们的山货摆出来卖了。
这些“游客”中许多家境好的完全没操心过厨房的事,也有瞧见了就顺便问问价的,还有纯粹对野味好奇过来问问的。
菜多少钱一斤,野兔子、野鸡该多少钱一只,他们中一半都没概念,还是普通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