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圣听。”
“准。”御座上的童音简洁。
一名展书官趋步上前,动作形同尺量般地揭开锦袱,将沉重的玉册轻轻置于御案之上,随即躬身退至侧后。
另一名展书官则侍立于讲官刘球身侧,准备随时为讲官指示书页。
庄重、缓慢、不容丝毫差错的仪式感,本身就是这堂“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刘球深吸一口气,翻开手中翰林院备好的讲稿,朗声开讲:
“《春秋》书曰:‘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此一节,微言大义,首在‘尊王攘夷’四字!”
他的声音带着金石之质,目光扫过阶下黑压压的绯青袍服,最终又回落在那明黄屏风之后的小小身影之上。
“何谓‘尊王’?齐桓公奉周天子之命,纠合诸侯,讨伐不臣之蔡,此乃代天行罚,匡扶周室!《传》曰:‘诸侯有王,王有巡守’,蔡侯不朝,不贡,失藩臣之礼,背天子之恩,是为大不敬!故桓公伐之,名正言顺!此乃‘尊王’之典范!”
刘球引经据典,将齐桓公“尊王”的正义性阐述得淋漓尽致。
阶下群臣,尤其以杨荣为首的一批大臣,频频颔首,面露嘉许。
这正是他们期望灌输的“秩序”——君权源于天命,臣子(如齐桓公)有义务“尊王”、“攘夷”,维护这个秩序。
而皇帝,自然也应“守礼”、“听谏”。
屏风之后,但朱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