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的利润构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鉴于这种情况,印度商社现在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了。他们想方设法吸收来自波斯、中亚、奥斯曼,以及欧洲的代理商加盟,试图通过他们的渠道销售该地区的热带商品。
他们的这种努力,应该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商社的利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并且有余力支撑商社继续沿着海岸线和内陆河流,将一個又一个土邦王国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
在齐国人的殖民统治区域内,来自本土的齐国人和齐印混血儿自然属于自由民,以家庭农场或者商品代理的形式经营着自己的产业,他们有的人甚至已经是在印度生活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了,不仅政治地位高,而且生活还算优渥。
至于人数众多的印度当地土著的日子就没这么好过了,他们除了要向土邦王公缴纳无数的赋税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作为保护费和委任费转交给印度商社派驻的监督机构),在农产品售卖过程中,还要遭受齐国商人的一道盘剥,日子过得苦哈哈的,生活水平也就那样。在某些灾荒年景,他们还会面临更为悲惨的情形,卖儿卖女,饿殍遍地,也不是太夸张的事。
其实,就印度商社自身而言,是不愿意花钱建设所谓的殖民据点,或者新的定居点的,因为这牵涉到前期基建投入、后期防务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这些新殖民定居点短期内又无法盈利,光靠那点可怜的土地税收根本不够抵消巨额投入,完全就是个吞噬资金的黑洞。
另一方面,即使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模范”殖民点,扩大了齐国殖民势力,但最终也是为政府做嫁衣裳。君不见,安丰(今印度科钦市)、上海(今印度孟买市)、宁阳(今印度朋迪榭里,也译作本地治理)、奉元(今印度钦奈市,又名马德拉斯)、荣泽(今孟加拉吉大港)等几座工商业日益兴盛的城市,在陆续实现财政结余后,被内阁政府毫不客气地收了回去,直接纳入海外领。
但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