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除了造船业,马萨诸塞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产业,那就是酿酒。
齐国的甘蔗酒酿造工艺早就在五十多年前便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途径,传到了加勒比地区和巴西地区,并随后又扩散至马萨诸塞。
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国都鼓励本国进口粗糖在本地进行精炼,以此争夺这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在这场产业竞赛中马萨诸塞无疑成为了包括英格兰本土蔗糖精炼行业的有力竞争者。
制糖是高能耗产业(以木材为主的燃料),甘蔗酒(即朗姆酒)也同样如此,把蔗糖厂建立在海岛上的好处是海运方便,同时可以防止奴隶逃跑,但是劣势也是明显的,那就燃料供应不足,所以西印度群岛需要进口大量的木材。
相比木材,运输糖蜜更能节省船只的仓位,所以马萨诸塞便大量进口糖蜜来酿酒,这比西印度群岛进口木材酿酒,更有成本优势。
于是,在三十多年前,马萨诸塞便成为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朗姆酒酿造中心,每年从西印度群岛进口上万桶的糖蜜来酿酒。它生产的朗姆酒除了供给北美殖民地消费外,还用于和印第安人进行毛皮交易,以及出口非洲换取奴隶。换回的非洲奴隶在西印度群岛出售后,除了直接赚取金钱之外,还被用于继续采购糖蜜和砂糖,然后带回马萨诸塞进行酿酒和精炼。这也是当时的另一种“三角贸易”形式,为马萨诸塞商人带来大量的利润。
因为本地的消费非常有限,所以马萨诸塞的船主们一开始就采取走出去做生意的方法,中部殖民地的面粉和肉,弗吉尼亚的烟草,南部殖民地的大米和靛蓝都是都依赖于马萨诸塞的运输到欧洲或西印度群岛,马萨诸塞的船主们很快就发展成为仅次于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它们拥有数百艘船往返于北美、西印度群岛、南欧、不列颠和非洲(这还不包括从事兼职的渔船)。
此外,马萨诸塞人还承接陆地和海上的销赃业务,在17世纪后期时,英法和西班牙达成了谅解,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