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降部族数十万,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隐隐形成与帝国中央政府割据对抗的局面。
为什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恣意挥洒青春和热血,也许还有对纪律的恐惧和对战利品的向往——将军允诺,一旦击败纳迪尔,攻占呼罗珊,将会让士兵们“放松”一段时刻,用于收取战利品。
纳迪尔军没有固守阵地,也没有展开进攻,在双方主力进入战斗接触之前,他们开始向左侧撤退,那里是河谷的边缘、塔尔山隆起的地方。
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队出击追赶,他认为纳迪尔对帝国军队的畏惧而准备试图逃跑,战斗胜负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击再追击,不予纳迪尔任何喘息之机,一直杀到马什哈德城下,一举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
而现在,纳迪尔的实力比昔日的吉尔扎伊人更为强大,军队规模超过五万余,不仅有彪悍的骑兵,而且还有大量装备火器的步兵,更兼据有广阔而富饶的呼罗珊地区倚为根基。
谨慎小心的纳迪尔明确拒绝了这位沙阿的建议,认为大军应该先行返回马什哈德,将这场伟大的胜利传至整个呼罗珊和赫拉特,以此彰显自己的声威,并招揽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装。
两支军队的对峙时间不长,在前锋小规模战斗爆发后的一个多小时,意外发生了。
正午时分,帝国军队开始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死伤八千余人。
由于缺乏合作,再加上起义军高层领导的私心作祟,这些起义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被阿富汗人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将他们各个击破。
不得不承认,纳迪尔选择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并设置了一场完美的伏击。帝国军队空有兵力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