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在中亚地区便掀起了一股“火器化”风潮。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枪炮制作者,将火器制作工艺传入呼罗珊以及中亚各地。到了17世纪初叶,撒马尔罕、马什哈德、布哈拉等城市的火器工匠已经能仿制火绳枪和轻型火炮,安集延、塔什干、阿什哈巴德就是当时著名的火器走私贸易中心。
不过,火器化部队虽然战力远超传统冷兵器部队,但耗费却非常大,一场战斗打下来,士兵所装备的火枪差不多会有三成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再多打几场,差不多所有的武器都得报废,需要重新装备了,而与之配套的弹药消耗量之大更是让人咂舌。
据说,在战斗开始时,轻敌冒进的帝国军队一窝蜂地向前冲锋,以至于他们的火炮部队还未来得及跟上来。要不然,在对方数十门火炮轮番轰击之下,骑兵部队也不可能快速地突入阵前。即使冲至敌军近前,那也必然被火炮轰开冲锋队形,无法对帝国严整的军阵造成威胁。
在苏拉特稍事休整了两天,几名齐国官员与他们进行了初步接触。
那些被俘的帝国军官更是受到极高的礼遇,不仅承诺给予他们不低于萨法维王朝那边的军饷和待遇,而且还赏赐了他们屋宅田地和大量奴隶,以使对方能全身心地归附纳迪尔,从而壮大纳迪尔的军事力量。
没有拒绝,那就意味着无限可能,易卜拉欣·汗对此抱有极大的期待。
当易卜拉欣·汗隐晦地提出,想要从齐国采购大量军械物资,尤其是先进的火炮和火枪时,齐国人对此明显有些迟疑,却没有直接予以回绝,只是言及,需将这個要求汇报给他们的上官。
同样的,齐国人提出了警告,不希望波斯地区的局势出现重大变动,要求纳迪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波斯萨法维王朝进行谈判,以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而帝国新军所装备的武器自然是由齐国人提供的,听说隔壁奥斯曼人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