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没奈何,老朱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以为参政顾问,帮助自己处理繁杂的政务,这也成为大明内阁制度的雏形。
后来,内阁首辅逐渐成为了拥有实权的宰相,但它的权力是由皇帝所赋予的,又是由内阁制度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和规范君权。
齐国的中央权力机构设置,既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君相并立、彼此制约的架构,也不同于前明时期君权独大(当然,后期随着内阁权力的增长,逐渐开始制约皇权)、相权势弱的模式,而是有些四不像,或者说是各种权力制衡制度的糅合。
内阁总理的提名不在皇帝,而是由敕令院(立法机构)和元老院(由最早的登州元老院转化而成,现目前主要为皇室成员、退职的政府高层官员、军方退休将领,以及社会名望人士组成)选出来的,然后再由皇帝任命。
内阁总理获得皇帝的认可和任命后,再行组建内阁政府,制定相关执政方针和路线,然后在规定的任期内,对整个帝国实施有效治理。
当然,若是敕令院和元老院选出来的某个内阁总理候选人不为皇帝所认可,皇帝是可以拒绝任命,并要求两院重新选举,直到有符合皇帝心意的人选被提交,最后才能顺利组建内阁政府。
当年太祖皇帝为了避免后世子孙太过任性,任人唯亲,肆意否决两院的选举结果,曾对皇帝的提名否决次数做了限制,最多只能拒绝五次候选总理人选的提名,并将此规定载入帝国大诰宪章(即宪法)。
要不然,内阁总理迟迟不得任命,必然会造成中央政府停摆,让帝国陷入巨大的政治危机当中。
若是第五次选出的总理人选依旧不为皇帝所喜,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然后在内阁任期内,寻它的错处,发布紧急敕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