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橡胶。”
“香蕉?”玉娘闻言,不由一愣。
一根根甜糯可口的香蕉,就能变出遮雨避水的雨衣和胶鞋?
“不是那种能吃的香蕉。”柯广永面色一囧,不会是自己带了点奥斯曼口音吧。
随即,他连忙解释道:“是那种能生出乳白色液体的橡胶树。我们齐国的工厂就是将那些采集的生胶经过数道工序的加工,最终生产制造出一件件雨衣和一双双雨胶鞋。我们柯家在威远和宣化就有几座橡胶种植园,每年为国内的橡胶制品工厂提供大量的生胶。若是有机会,我一定带你去看看那些橡胶树是什么样的。”
齐国早在六十多年前,便通过庆国的渠道,陆续从巴西内陆获得了数千株野生橡胶树苗,然后在宣化岛(今帝汶岛)进行精心培育和繁殖,并最终实现了橡胶的移栽目的。
乾武二十四年(1666年),第一家橡胶工厂在镇海(今帝力市)建立,开始生产防水胶布以及防水雨布等生活用品。
乾武二十七年(1669年),威远(今莫尔斯比港港)“丁记”橡胶厂的一名高级工匠发现橡胶经过两个滚筒缝隙的转动反复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弹性和粘性,提高塑性,这一发现奠定了齐国橡胶工业发展的基础,橡胶制品也随之变得多样化起来,并扩大了橡胶产业的规模。
不过,那时的橡胶制品长时间置于低温环境下,会慢慢变硬然后失去弹性,这意味着在寒冷的地区或者季节,橡胶制品将有很大几率失去效用。
另外,经过溶剂溶解过的生橡胶,一旦遇到炎热天气,也很容易分解从而使其失去应有的效用。
这两个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