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的卡尔梅克人偷偷在城墙下埋设了数百磅炸药,一举将城墙炸开了数十米长的缺口,随后便蜂拥而入,杀入城中。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整个要塞一千八百多名士兵,最终逃回后方的不足百人,剩下的皆被敌人屠戮一空,城中四千余居民尽数沦为俘虏,等待他们的命运将可能是一辈子的奴隶。
莫斯科收到这個噩耗,已是5月21日,顿时震动了整个帝国高层。
沙皇安娜一世当即责成南方军团司令彼得·拉西陆军中将率近卫军八千赶赴沃罗涅日,相机击退卡尔梅克人的进攻,阻止对方继续深入帝国腹地。
然而,伏尔加-顿河流域的军事危机还未解除,帝国西南方又传来警讯,克里米亚汗国以两万余步骑突袭了波尔塔瓦,歼灭当地守军三千余,使得帝国西南边疆防御洞开。
哎呀,怎么一时间,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都突然雄起了,而且还以最为凌厉的攻势,分别击中了帝国最为柔软也是最为致命的两处要点。
卡尔梅克人夺取了察里津要塞,不仅在伏尔加河西岸打下了一个锲子,还能据此为基,召唤隐匿于西岸草原深处的部族同胞,从而增加其人口规模。同时,他们还籍此打开了顿河下游的通道,与克里米亚鞑靼人连成一片,将位于南岸地区的俄军和居民点彻底隔绝开来,成为他们瓮中捉鳖的对象。
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攻占了波尔塔瓦后,向东可以威胁哈尔科夫重镇,往西北可以侧击基辅,往西南可以与第聂伯河南岸的鞑靼部队夹击第聂伯罗要塞,夺回第二次俄土战争期间占领的西岸领土。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波尔塔瓦对俄罗斯帝国极具政治意义。当年,大北方战争期间,伟大的彼得大帝就是在此歼灭了瑞典军队主力,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并为最终为战胜瑞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而初步确立了帝国在波罗地海地区的霸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