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1月12日,伊斯坦布尔。
在奥斯曼帝国所有的城市中,最庞大、最富裕、最贪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伊斯坦布尔。
城里的王宫托普卡普宫表现出的是将这个四处蔓延的帝国凝聚起来的大一统风范。这座城市恰好位于一个连接点,将大钟形状的亚洲部分与气球形状的欧洲部分相连。
这里的军营驻扎着欧洲地区最为庞大的常备军,著名的耶尼切里军团,他们的生命是专门奉献给战争的。
海湾附近的造船厂见证着奥斯曼帝国将黑海和白海都纳入麾下的野心--当然,这个时间并不是很长,随着欧洲海上力量的崛起,帝国对于控制海洋是愈发力不从心。
正如穿过乡间行进的帝国军队无须借助身边的村庄就可以喂饱自己,伊斯坦布尔仿佛也不需要周围地区的襄助,直接把触手伸向帝国最遥远的各个角落。
这個时期,伊斯坦布尔每天要烤制270吨面包,一个月要宰2万头牛,一年中所宰杀的绵羊和羔羊多达700万只——其中十分之一都被送往宫殿。每年还有超过2000艘船只为这座城市送来食物。
黑海沿岸的王公和仆役为伊斯坦布尔城中提供坚果和水果,巴尔干半岛上的采邑主们为帝国的船队提供木材,保加利亚的牧人为帝国的骑兵养马,各岛的希腊人为素丹陛下碾橄榄,无数的渔夫勤撒网,而从马其顿群山中神圣的奥赫里德湖岸,素丹信使马不停蹄地奔出,带着一桶桶人间罕见的美味鲑鱼。
奥斯曼人自己其实并不怎么做生意,不过,他们收生意人的税,进出口都不例外,而且愿意给任何允诺稳定供货的国家提供优惠贸易政策。
首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国家是法国,作为帝国唯一的天主世界的盟友,它被允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