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燧发枪,枪口还冒着一丝青烟,眼睛恶狠狠地盯着众人:“咱们个顶个的都是好汉子,他娘的都莫要拿什么身份来找事!……在这草原上,谁比谁身份高贵呀!”
庆国在立国之初,囿于所处地区的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极为复杂,在加强汉人为主导的统治力量情况下,还一直致力于实施民族同化教育和外来移民归化政策,这一政策便是基于“汉人中心”理论,认为华夏-汉人文化是最为优秀的,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种理论的目的在于使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国民尽可能地融入庆国的主流文化,放弃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接受主流文化的语言和行为,认同并接受汉人的统治。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庆国政府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首先便对境内的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实施严格的同化政策,例如,在庆国控制的城镇和村屯的学校里,印第安各个部族的孩童被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只能学习和使用汉语。
这种政策反映了庆国政府和社会对于同化和融合当地原住民的强烈需求,那就是快速地扩大自身的基本盘,以增强庆国的实力。
不过,随着那些来自“文明世界”的各国移民数量日益增多,庆国随之又将民族政策从“汉人遵从”改为“熔炉重塑”,即将那些“五花八门”的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国民“熔炼”成一个新的民族。
嗯,大家都是大庆国民,勿要再分彼此,再搞差别。
同时,将同化教育政策推向非土著民族,为此,还将齐国的《移民入籍法》照搬了过来,要求那些来自欧洲、北非以及东方移民必须能够掌握简单的汉语书写对话后,方可正式入籍,成为庆国合法公民。
不过,有鉴于各国移民拥有很强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背景,庆国政府为了减少同化政策推行的阻力,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以此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