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比如,目前帝国海军就有40余艘战舰驻扎在琉球及南洋地区,超过46艘部署于印度洋地区,6艘在南太平洋及庆国泽州(今智利南部地区),5艘在威夷群岛及殷洲(即北美)西海岸,12艘在地中海,8艘在欧洲(主要驻扎在爱尔兰),4艘在加勒比,5艘在南美,还有11艘在黔州。
它们可能随时被要求执行各种任务,包括炮击凶猛顽抗的土著部落,参与领地的重大庆典,威慑蠢蠢欲动的海盗,救援台风或者地震受害者,护送土邦王国的君主和重臣。
这些任务中有许多并不总是直接与“帝国主义”相关,但都是展示帝国威势和骄傲的最完美一面,加强了人们对不可摆脱的齐国强大的错觉。
海权,是大齐帝国的基础,到如今看来,世界各地皆有帝国的存在对海权而言也不可或缺,这是帝国的闭环。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这一系统几乎构造完成。齐国从直布罗陀海峡、中阳岛(今马耳他)和西西里岛可以监视和维护地中海的秩序,从陈州到琼州(今巴哈马群岛)、瑞安控制北大西洋,从庆国到黔州掌控南大西洋,从剑门(今亚丁)到广安(今吉布提)可以掌控红海,从印度到锡兰可以掌控印度洋,从琉球到威夷群岛,可以掌控太平洋。
而帝国的加煤点连接着这些分散的基地,沿着航路分布,无处不在。这些加煤点有堆积成山的最好的蒸汽煤,以及无数挥汗如雨、皮肤黝黑的大量苦力,都在为帝国的全球战略服务。
这些基地有新的,也有古老的,而在它们具有的齐国特质中,又掺杂了少许自然的海洋秩序。
相比于历史因素,更多的是帝国的威权和征服使得大齐帝国的赤色黄龙旗理所应当飘扬在海洋中这些瞭望点和关键要冲上,不论是齐国人,还是当地的原住民,都将其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