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就在他忐忑不安地将辛苦制作出来的两份应急防御计划交给许超武,准备再次接受他的诘难和训斥时,却惊讶地发现对方的态度突然变得和缓友善起来,不仅高度评价他这一个月以来的工作成绩,更是对他提交的两份作战计划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赞扬。
正当他对此摸不着头脑之际,驻屯军后勤部向他转交了两份皇家发来的电报。
一份是关于爵位晋升的皇家敕令,将他原先的青川男爵位,晋阶为永兴伯,直接跳过子爵的爵位。
这份敕令,顿时让整个广卫驻屯军司令部为之哗然,继而生出无尽的羡慕。
在一般情况下,帝国封爵是很难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更是极难获得,非赫赫军功或者对国家及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轻易不能得到皇室册封。
当年,太祖皇帝登基之时,曾一口气将原登州元老两百余人全部封爵,最高授国公,最低授伯爵,由此建立了帝国勋贵集团。待绍宁时期,帝国爵位制度日趋严格,别说普通人无法再像太祖时期那般大规模的获得爵位,就连皇室本身也是极尽“抠唆”,皇家子弟终其一生仅封低等爵位的不在少数。
再加上袭爵降等的规定,至泰平晚期,拥有伯爵以上的爵位的贵族仅有一百八十余人,大量被敕封的子爵和男爵都是出于贡献表彰或者荣誉上的考量,而且还基本上都是终身制的,人死爵消,无法传承下一代。
而在整个印度地区,获得伯爵以上爵位的勋贵也不过寥寥十余人,无不是手握一方重权的地方总督、驻屯军司令长官,或者就是前来历练的皇家子弟。
倘若,一份爵位晋升皇家敕令让广卫驻屯军一众将领们心生嫉妒外,那么另外一份皇帝陛下私人发给李延良的电报,就让人震惊不已了。
这位传说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