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老部下们,纷纷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
一套磨损严重的旧军装、一把有缺口的马刀、一本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战术教材、甚至几块已经锈蚀的炮弹皮…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血与火的故事。
更感人的是,征集文物的消息传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雪花般飞来。
有老民兵捐出了当年支援前线用过的独轮车;
有民间收藏家送来了珍贵的战地老照片;
平安县的一位老人,甚至送来半袋保存了多年的小米,动情地说:“李团长带兵那年,在我家屋檐下躲过雨,喝过一碗小米粥…这,算还他了…”
这些来自民间的物件,或许其貌不扬,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
经过数年精心筹备,一个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日子,李云龙同志故居纪念馆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庄重而质朴,没有过分夸张的现代设计,灰墙黛瓦,线条硬朗,远远望去,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又像一列沉默行军的战士,与周围的苍山翠柏融为一体。
入口处,是一尊李云龙的全身青铜塑像。
雕塑家准确把握了他的神韵:
身披大衣,双手叉腰,头颅微昂,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嘴角带着那丝特有的、混合着自信、不羁与坚毅的笑容。
基座上刻着简单的两个字:“军人”。
展览从“苦难童年与投身革命”开始,用丰富的实物和图片,展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