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军理念的重新发现上。
军事学院的兵棋推演课上,学员们分析李云龙在平安县城之战中“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及其引发的巨大连锁反应。
有学员惊叹:“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是一次战役级别的主动造势!
在当时通讯条件下,能有效调动那么多兄弟部队,形成默契配合,并对整个晋西北局势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极高的战场阅读能力和…一种非凡的号召力!”
还有学员深入研究了他当年开办“随营军校”、重视后勤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做法,感慨道:
“这完全符合现代军事管理中人本管理、后勤先行、体系作战的理念雏形!
老一辈革命家的实践智慧,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这些发现,让年轻军官们对历史的敬畏更深了一层。
他们意识到,他们继承的不仅仅是“不怕死”的口号,更是一笔丰富的、充满辩证法的军事思想遗产。
当然,两代人之间并非没有“代沟”。
年轻的军人们也会在私下讨论:
“老团长那脾气,搁现在估计天天得挨处分。”
“那种带兵方式,有些可能不符合现在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但这些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更加辩证的认识:
他们理解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学习的是其精神内核,而非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