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说道:“这一篇倒不必再争了。行文遣词极有文采,底蕴深厚,且政见稳妥,切合时局,审时度势。”
一看便是那种读书人世家出来的子弟,一甲是必入得了。
官员们闻言纷纷点头称赞,这篇文章确实在才学和文采上都拔尖,且立论适中,不偏不倚。
接着,众人开始就另外三篇各抒已见。
有人指着其中一篇夸道:“这一篇,论述精辟,文字洒脱,确实颇为出色。”
另一位官员则不无疑虑地说道:“倒是这一篇,略显冒进,锋芒毕露,是否过于激进?”
李源支着脑袋听着,静静听他们讨论,神情沉思。待众人说完,他捻起那篇他看了许久的文章,翻到末页,指着一处内容,忽然开口问道:“有人可知晓,他这里写的内容,是否实用?”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皆默然无语。他们低头看那篇文章,发现两页答题纸都详细写着关于农业改革的内容,然而此处并非制度探讨,而是深入具体的耕作细节——如何指导农民种地,国家应当提供什么样的物资,甚至如何推广这些方法。
文官们一时之间皆被这篇细致入微的农事见解弄得不知所措。
沉默片刻,李源眉头微皱,问道:“在座的,可有户部或工部的官员?”
众人低头看彼此,均面露难色,随即纷纷摇头。
李源无奈地抬手揉了揉额头,继续追问道:“那是否有人在户部或工部任职过?”
一片静默后,还是无一人应声。
李源低头看了一眼大殿内的铜漏,深深叹了口气:“那明日再议,朝会后朕会留几个户部和工部的人与你们讨论。”他站起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