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林星扫了一眼,脸上依旧没什么波澜,只是把景曦抱进怀里,轻轻拍着他的背:“嗯,知道了。”
他的平静,与网络的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股浪潮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在最初的喧嚣后渐渐平息。随着歌曲热度的持续发酵,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开始在一些专业的音乐论坛和乐评人专栏里悄然蔓延。
起初,只是一些资深的乐迷在讨论。
【这首《光年之外》的作曲,真的只是那个写《孤塔》的作家林星吗?这编曲的成熟度和和声的想象力,不像是一个玩票的作者能写出来的。】
【同意楼上!主歌部分的和弦外音用得太绝了副歌的转调更是神来之pen,这完全是大师手笔!我甚至感觉听到了一点古典音乐的影子。】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首歌的旋律走向,那种在****里包裹着细腻情感的‘味道’,有点像……像一个人?】
这个“像一个人”的帖子,很快被更多人注意到。但真正将这股暗流推向风口浪尖的是一篇来自国内最权威的音乐杂志《声纳》的线上专栏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乐坛泰斗级的评论家宋怀安。他年过六旬,一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评论与推广,以眼光毒辣、从不媚俗著称。他的文章标题起得既克制又充满了暗示——《〈光年之外〉里,一个天才的幽灵在歌唱》。
阿汐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睡前读物”链接里,无意中点进这篇文章的。
文章开头,宋怀安毫不吝啬地赞美了《光年之外》的艺术成就,称其为“十年难得一见的华语流行乐杰作”。但笔锋一转,他开始从最专业的角度,庖丁解牛般地解构这首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