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朱元璋认为:“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他要让子孙后代“世世皆食天禄”,永享富贵。
于是他处心积虑地为明朝宗室设计了一套看似“周全”的制度,本质是以“血缘纽带”巩固皇权的私心产物——他既想让子孙后代永享富贵,又怕宗室干政威胁皇权,最终形成一套“高福利、严限制、无弹性”的畸形制度。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规定,所有宗室子弟,从亲王到最低的奉国中尉,一生由国家全包,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这一标准远超官员,就连当时的正一品尚书岁禄仅
180石,跟不要比人家的“世世承袭,永不降等”了,直接就把官员和朱家放在了对立面上,典型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而且,亲王还可获“庄田”数千至数万顷,还能垄断地方盐、铁、茶等专营生意;宗室婚丧嫁娶、建房修墓皆由朝廷拨款,甚至连子女出生、取名都需朝廷赐名并发放“养育费”。
但是,作为一个疑心病极重的皇帝,为了防止宗室夺权,他又严令禁止宗室“从事士农工商”—不许参加科举,不许经商,不许务农,甚至不许随意离开封地。
而且宗室子弟出生后需报“宗人府”登记入“玉牒”,否则不被承认身份,也无法获得俸禄;死亡后需注销,整个生命周期完全被朝廷“圈养式管理”。
当时朱元璋还觉得自己的制度天衣无缝,又担心后代子孙随意篡改,于是将宗室制度写入《皇明祖训》,规定“后世子孙不得更改”,以“祖宗之法”的名义固化了这套制度。
但他很明显算学的太差了,根本就没算过一笔账: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