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一王姓学子感叹:“我家早前也从吵闹的菜市口搬到了书铺旁。父亲说这样出入皆是学子,我儿必能安心做学问。我当时还不能理解,可如今听夫子讲了孟母三迁的典故,我才醒悟,他日定不负父亲,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
另一学子听完却说:“看来学问不好,与我无关,都是周遭环境太杂乱,导致我根本无法静心学习,日后,我爹再骂我,我便也与他说说这‘孟母三迁’的典故。”
“你小子!太过分了。”
“哈哈哈哈哈哈!赵兄聪慧,聪慧啊!”
讲堂里,学子谈论及其热烈,反而是初入书院的李瑶陷入了沉思,她看着季夫子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夫子,李瑶有几问,不知作何解,求夫子为李瑶解惑。”
“可!”季夫子也很好奇,这新弟子能问出什么疑惑来,是否又有新的理解。
“其一,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么?她的名字叫什么呢?其二,孟母是自己织布赚钱么,竟然可以随意给孩子更换房屋?其三,若是做学问需要他人管束,甚至割断换取生活钱财的布匹以此威慑,那有强迫的必要么?”
“其一,孟母名唤仉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教育家。其二孟子的父亲不幸早亡,是孟母撑起这个家。其三,治学是终生的事情,但
人总会有懒怠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仉氏为人母,耐心引导儿子专心学习,无可厚非。李瑶,可还有惑未解。”季夫子耐心回答,目光温和地望向李瑶。
新弟子果然未让他失望,这些都是以往这个年纪的学子想不到的,他们更关注自身,借由典故想到自我,已经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