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先是呈给杨伯安,再是杨书玉。
数量和顺序皆有讲究。
杨书玉捧着羹汤,仔细想了想,转手便递向秦初平:“秦伯请用膳。”
杨伯安含笑不语,秦初平却推拒道:“小姐有敬老之心,然我却不能失了分寸。”
说罢,他转手接过周顺呈给他的那第三碗羹汤。
杨书玉了然于心,知道杨伯安在手把手地教她。
三碗羹汤,便是道明了行商的某些不成文规矩。
周顺是信仆,杨伯安厚待他,两人相处不拘小节,但他仍没有上桌用膳的资格。
秦初平为客,亦是粮庄的合伙人,虽为长辈,身份却在杨书玉这个少东家之下,那便不该接第二碗羹汤。
行商讲究和气生财,交往时远不如官场那般上下级分明。称兄道弟共谋生意是常态,但不代表能忘记自己的身份立场。
商人的威信,暗藏在和善的面皮之下,不可逾越分毫。
如若不然,见面还是谈笑风生,到背地里却连自己为何被踢出局的都不知道。
“书玉记下了,谢爹爹和叔伯赐教。”杨书玉知道他们这是在提点她,起身恭敬乖巧地屈膝行礼。
杨伯安三人对此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话逗笑她的同时,都不忘给她夹菜。
可整桌丰盛膳食,杨书玉却食之无味。她全程默默地埋头吃饭,在认真地反思自己。
在杨书玉成长过程中,她并没有家族世交的应酬压力。这十五年来,她在后宅中无忧无虑地长大,出门赴宴也是跟在父母的身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