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图书部东侧有个人工小湖,东西约50米长,南北约20米宽。环湖小径弯曲环绕,别有风味。湖上有两座桥,南北走向的石桥位于小湖西侧,石桥中央有个凉亭,凉亭下一张石桌,周围3只石凳。偶有人围坐其间,或嬉赏游鱼,或持书默读。
石桥东侧和凉亭连接处,另有一条折线木桥,延伸至东北侧的入口处。木桥是用长条木一条条拼起来的,缝隙间,可以看到桥下的动静。湖水不深,且清澈见底,几簇红白相见的小金鱼游来游去,瞪着两只大眼睛,嘴巴不停地一张一翕。偶一受惊吓,便给湖水来个措手不及,水波漾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便向四周溃散,越来越弱,最后逐渐溶于水面的平静。
此时,走过来一位母亲和她约莫3岁的小女儿。母亲从手里的面包上掰下一些面包碎屑交给女儿,女儿冲着鱼群,一把全丢进湖里。此时鱼群仿佛受了电击一般,激动地跳跃着、追逐着,抢食面包,鱼群周围不禁惊起一阵清脆的浪花声。
从木桥的西南岸去到东北岸,便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小木屋。小木屋没什么实际作用,纯是一个景观建筑,但也无形中增添了小湖的韵味。小木屋旁边有一块深插在地下的椭圆形大石头,上面用红色字体写着“听波湖”三个草书毛笔字,毛笔字的线条感很强,跟环境也很搭。整体看,湖虽小,但明显花了心思。我对听波湖的“一见钟情”,或许也有上面这些因素。
此后的时光,我多次来这里读书、写作、散心,而这片小小的湖泊,也成了我大学时光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从听波湖出来,继续沿路北上,这时文学艺术学院和政法学院便出现了。学文学一直是我的向往,但因高中分科选择了理科,故而只能跟文学“分道扬镳”。而这种遗憾,更使我对进出文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徒增了几分羡慕。
依次走过文学艺术学院和政法学院,沿路继续北上,斜向西走,抬头便看见明德教学楼的身影了。明德教学楼我已经熟悉了,但此时我还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后来,自从王文彬叫它“裤衩楼”之后,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5页 /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