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当然,现场这些还不是全部,有些“清高”或小众的社团只在各区食堂前的公告栏里贴一张介绍单页,上面写上社团名称、招收要求及电话号码,便等着“愿者上钩”了。而这样的社团也不在少数,比如校报记者团、校报编辑部、校友会,以及减肥社、情感疗养社等。
所谓“百团纳新”,纵然只是虚词,但也能看出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
大部分社团都有名额限制,有的对新生要求不高,只看报名的先后顺序,先到先得;有的则要看表现,即便报了名,也可能面临淘汰的命运。不少社团会优中选优,对成员进行考核,或笔试或面试,或先入社观察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就辞退。
而作为入社的新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或多个社团,只要自己精力够用,你报10个8个,也没人拦你。
我跟其他大一新生一样,头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算是开了眼界;同时,也对加入其中一个或几个社团,充满了期待。
如果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社团,怎么办呢?
别急,学校还支持学生申请开办社团——只要社员人数不少于5人,就可以到校委会进行登记,登记3天后,就可以正式开团纳新了。
王文彬和老脏觉得挺新鲜,也想过一把自己当社长的瘾,于是按照开办社团的要求,各自召集到同班5-6人,兴冲冲地跑到校委会登记。他们以为登记流程很简单,结果第一次去,便碰了一鼻子灰。
王文彬想办一个笑话社团,按照要求写了说明,并且手绘了社团徽标,结果却被当场打回来。校委会解释称,笑话社团没意义。
王文彬只好回来改,笑话不行,不如叫“讲演社”。隔天又急急忙忙跑过去,结果又被质疑:“跟演讲社有什么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