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得知没发表的时候,整个人都失落了好几天。给自己老熟人打去电话询问,对方回复说不符合政策,容易被定性为毒草,编辑部也是为了作者考虑,暂缓发表。
这个暂缓,直到今天也没发表。
老张一听,赶紧断绝了催问的念头。他知道,一旦被定性为毒草,那连自己这个馆长都难辞其咎。
当年自己认识的一名作者颜慧芸写的《牧笛》,被定性之后,批评的文章如潮水一般,想起那时的情景,他都心悸。
想到这里,老张又有点庆幸,至少在自己领导期间,文化馆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上级领导对自己也信任。革委会经常会让文化馆写文章,任务完成的也不错。
本以为今天像往常一样,度过波澜不惊又毫无建树的一天,但当看到刘一民的名字和地址时,他像是被一颗来自54年的子弹击中了一样。
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汝县文坛终于有人走出去了。
他第一念头不是看完,而是快速地跑到文化馆的的集体办公室里,迈过门槛,手里举着《人民文艺》大声地问道:“都放下手里面的活,你们有谁的笔名是‘刘一民’。”
文化馆的集体办公室是一个大房间,里面摆着四五张掉了漆皮的桌子,有人在喝茶看报,有人则是在办公室中间摆了一个棋盘,正在大喊“将军喽!”
办公室上面挂着几副标语,写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等等。
看着懒散的几名手下,老张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心知肯定不是馆里面人写的,要不然隔壁的县革委会早都知道发表的消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