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考试’有些特别,考场是会议室,考生只有他一人,没有考官,没有监控,手机也没有收起来。
用梁老师的话说,要是他能通过手机或翻书找到答案,那基础也还算可以。
摸底测试的意义就是摸底,不但梁老师想要知道他的底在哪儿,陈拾安自己也想知道自己做这些卷子究竟能拿几分。
陈拾安最先摊开的是语文试卷。
两篇现代文阅读、一篇文言文阅读、还有古代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以及最后的写作。
本以为语文会是自己最拿手的科目,却没想到刚开篇就有些卡壳了。
一篇讲人工智能的文章里满是‘算法’‘神经网络’之类陌生的词汇。
陈拾安对着‘机器是否会拥有意识’的问题发愣,琢磨半晌才在空白处写:[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器无气神,何谈意识?]
好在现代文阅读之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都是他擅长的内容。
文言文阅读考得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陈拾安读得比经卷还顺。
释义题里‘道法自然’的‘自然’二字,他不仅写了注释,还在旁边添了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觉得出题人问得浅了。
名篇名句默写题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部分题目是以场景应用的方式出现,但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等名篇经典的他,运用这些名句时也是得心应手。
到了最后的作文,题目出的是‘论创新与传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