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剑在廊下旋转,如秦淮河画舫上的雨丝绕船。剑身划出的圆圈忽大忽小,暗合雨滴落水的涟漪变化。左足点地时,每步间隔恰好是画舫窗格的宽度,那是他在夫子庙丈量过的尺寸。剑穗扫过檐角铜铃,发出的叮咚声竟与他在雨夜画舫听见过的琵琶泛音相同。收剑时,剑脊上的水珠连成线滚落,在青砖上拼出一幅微型的江南水网图。
第二十一式柳浪闻莺
剑走轻盈,如西湖柳丝拂过莺鸟的羽翼。剑尖在柳枝间穿梭,每片柳叶都只被扫过边缘,却无一片飘落,是他观察了三个月柳莺筑巢的心得。剑穗的黄绸与柳絮混在一起,连最敏锐的莺鸟都分不清真伪。剑风过处,会激起一串清脆的鸟鸣
——
原是他用剑脊震动空气,模仿出的黄莺求偶声,林府的春莺常被这剑势引得绕廊飞舞。
第二十二式藕花深处
剑势忽沉,如采莲女的船桨划开荷塘淤泥。剑尖斜插入地的角度,恰似他在太湖见过的莲茎生长的弧度。手腕翻转时,剑身在水面拖出的波痕,与荷叶上滚动的露珠轨迹完全一致。萧书生将西域的刚猛化为水下的暗劲
——
剑穗入水时悄无声息,却能在三尺深的池底激起暗流,使得池中的锦鲤都随着剑势游动,仿佛他在林府荷塘见过的莲影鱼群。
第二十三式枫桥夜泊
剑峰斜指夜空,如寒山寺的钟声穿透夜色。剑身与空气摩擦的频率,竟与他在枫桥听熟的钟声频率相同,连寺里的古钟都会随之共鸣。剑穗的红绸垂落如寺前的红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晃的幅度,恰好是夜泊客船的摇摆角度。收势时剑鞘轻叩石阶,发出的咚声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分毫不差,连更夫都会被这剑声引得提前敲梆。
第二十四式风归故里
长剑回鞘时,剑穗在空中划出完整的圆,如西域风沙终于绕回江南的新月。剑身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