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特点,只要是刑恕参与的事情,最后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n
其中当然有例外,不过,仅仅是一次,即刑恕到寿州去处置吕家。可那也是蔡道主导,人选也是蔡道向赵煦推荐的。
\n
于是,杨畏便与二人虚与委蛇,绝不私下里见面,也不再通书信。这是有了蔡京的前车之鉴,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再重蹈覆辙。
\n
已经有无数事实证明,凡是参与到刑恕筹划的事情里,最后,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除非,那个人是当今的皇上。
\n
何况,章惇他们现在能够收拾的了,蔡卞、蔡京和张商英,却动不了他杨畏。因为,杨畏可是赵煦最信任的心腹。
\n
这是事实。
\n
这些年,汴梁城中的人是越来越多,武功方面,赵煦已经超越了前人,文治方面,他的治下也不遑多让。
\n
博学鸿词科的制科并没有白开,新的资治通鉴早早就重新著成了。新书完全是从头著述,修正了很多原书中错漏之处。
\n
有争议的地方,也全都摆出来,让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一番,去留给后人探索,评论。而不是由这本书的主编来给出定论。
\n
这是出自蔡道的建议,当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n
当然,整本书的主旋律肯定不会改变。
\n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他坚持古礼守孝三年的举动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这位君王既失信于父母,失友爱于兄弟,信任奸臣,疏远忠臣。如同蜀汉后主刘禅和后来的唐明皇李隆基一样,都是前明后昏的昏君的典范。
\n
比如,司马攸,这个人就是典型的伪君子,拿着大晋朝的俸禄,却自封魏国的忠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当初就应该死于魏帝曹髦被刺死的时候。或者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