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温度、特定豆子研磨度的咖啡香气作为触发器),到工作协同的优化算法(错峰加班以最大化共享时间,并附带了概率模型证明),再到周末探索城市“未知节点”(他标记了所有小众咖啡馆和科技展馆)的路线规划。甚至,还有对“分离状态”的补偿机制——一个他正在秘密开发的微型IoT设备设计图,备注写着:“实时共享环境数据流(含气味分子模拟模块),目标:消除异地感知延迟。”
这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方案,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种笨拙而滚烫的赤诚。他试图用他最擅长的语言——逻辑、数据和系统设计——来构建一个能容纳“我们”的完美容器,确保那个被删除的“分离”选项永远没有机会再生。
我抬起头,隔着几张办公桌望向他。他正低头调试着什么,侧脸线条专注。阳光落在他微蹙的眉间,仿佛那里正进行着一场复杂的运算。我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起来,不是回复邮件,而是直接调取了公司即时通讯系统的一个底层调试接口(一个只有极少数核心工程师知道的“后门”),向他的终端发送了一条最原始、最直接的二进制脉冲信号:
`01011001
01000101
01010011`
YES。
他的电脑屏幕右下角,一个几乎不会被注意到的系统日志窗口,极其短暂地闪烁了一下这行字符。他的动作猛地一顿,像是精密仪器接收到了预期之外的强信号。他没有回头,但肩膀的线条明显松弛下来,那微蹙的眉头也瞬间舒展,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形成一个清晰而温暖的弧度,比任何杯底密码都更直白地宣告着“接收成功”。
“分离”的选项被彻底粉碎后,留下的并非一片平滑的坦途,而是进入了他那精密运转又充满奇思妙想的宇宙。他开始身体力行地执行那份《Synergy》草案。
清晨,我公寓的门禁系统会在预设的时间被一个加密指令“礼貌”地唤醒(他坚持认为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