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我和陈屿的关系就这么缓慢螺旋发展着,但这样的平衡却因一个外部变量的介入而打破。
公司合作方派来个对接人,叫夏衍。
夏衍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阳光恰好打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他穿着剪裁合体的休闲西装,不像陈屿带着实验室的冷峻感,反而有种学院派的儒雅和恰到好处的亲和力。他伸出手,笑容温和:“久仰,林溪。你的那篇关于分布式学习的论文,我拜读过很多次,启发很大。”
他的谈吐专业而富有洞察力,对我项目的理解甚至超出了初步简报的范围。更关键的是,他对我核心算法的几个瓶颈点提出的建议,精准且极具启发性,带着一种不同于陈屿那种极致封闭式优化的、更开放和体系化的思路。讨论异常高效,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我久违地感受到一种纯粹智力上的兴奋。
合作很快铺开。夏衍不仅技术过硬,沟通协调能力也极强。我们需要频繁地线上会议、共享代码库、甚至面对面地长时间脑力激荡。夏衍的存在,像一股清冽的新风,吹进了我和陈屿那高度定制化、甚至有些封闭的“Synergy”系统里。他欣赏我的代码风格,认同我某些“离经叛道”的优化思路,甚至能接住我偶尔抛出的、只有极客才懂的技术冷笑话。这种共鸣,是陈屿以外,我第一次在另一个人身上如此清晰地感受到。
陈屿敏锐地察觉到了系统变量的引入。
最初只是微小的“延迟”。我加班晚归,他公寓里那台智能咖啡机为我预留的热拿铁,温度比平时略低了0.5度——一个他绝不会容忍的误差。接着,是我们共享的“周末探索未知节点”计划,连续两周被我因为与夏衍讨论关键模块而推迟。陈屿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更新了他的日程表,屏幕上的“林溪协同时间”区块,被大片的灰色(不可用)覆盖。
一次深夜,我在家连线夏衍,为一个棘手的并发问题争论不休。讨论正酣,我的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