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中迷失。她现在的衣柜里,全是名牌。
星城出版社是老叫法,现在叫星城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不过因为叫惯了或者叫着顺口,老员工仍叫“星城出版社”,或“社里”“单位”,年轻员工多叫“公司”,这些叫法无所谓,指的都是一个地方。从事业单位改制国企后,该社的业务范围就扩大了几倍,当然,盈利也扩大了几倍的几倍,以至于买下了地处黄金地段的星河 soho 的一个整座。
杨之玉所在的三部隶属图书编辑部门,专门出版各类学术书,并承办各类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总之,听起来有种远离世俗的高大上,但其本质是想方设法从学术基金里捞钱。
可那能有几个钱?资本是逐利的。
所以杨之玉刚进社里时,赶上部门改革,又多了不少新业务,扩招了员工,一个部门又分成三四个小部门。在做了三年文字编辑后,她决定向钱看,将更多精力放在市场书上。她所处的这个小部门除了承担小部分普通学术书出版,更多的业务是负责策划畅销书、市场书,联系那些有意愿在自己专业领域写点普罗大众能看懂又能体现逼格的学术书。
杨之玉人也活络,满打满算工作有九年。比较幸运的是,她刚入职那会出版了某大学一刑法讲师的学术书,后来那个老师根据兴趣写了本刑法案例集锦,由于没有资助,她尝试做成市场书,结果大卖,年年加印,那老师成了网络红人,晋级教授,她也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一位作者,是个华裔美国教授,教育学领域的,生了三个娃,长势良好,就写了本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分析的书,部门人瞧不上,说市场狭窄,杨之玉咬咬牙做了,也大卖,五年了还在加印。
感谢命运的眷顾,她现在靠着这两本畅销书可以不用太努力工作,审审稿子,见见作者,悠哉上班。不过,虽然她手里大大小小作者不少,但再没出过那样畅销的书了。
三部的办公室在六楼,普通员工大开间,领导小单间。
杨之玉上午去见作者,下午才来上班。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