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挑了个完美人选,向初颉寻求帮助。一则她信任初颉的判断力,二来初颉对这家人太了解了。断断续续地,想到什么就问些什么,叶一舟家庭情况,她知道了个大概。
\n
九十年代末,东北下岗潮,“下海”经商的人不在少数。叶一舟父母所在的糖厂,也是被浪潮淹没的单位之一。年轻头脑活泛的两人,随即决定南下,他们走时,刚好赶上老家的第一场雪。雪片子有鹅毛那么厚大,掉到地下的瞬间立马化掉,无数朵飞雪前赴后继,零落成让人厌恶的泥水。
\n
最初作为小商贩,辗转过粤省的几个城市,逐渐打开门路,结识人脉。没两年,他们便把自己的小生意线迁到沪城,通过电脑配件在这里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大”桶金。
\n
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叶爸叶妈从老家六库塔的老同事中挑选了两个业务好手,带他们到沪城一同打拼,还做原来的糖业老本行。
\n
一开始他们没打算接叶一舟到沪城,钱都投在生意里,没现金买固定的住房,更没精力看孩子。另外如果真的过来,学籍怎么解决也是个大问题。索性让他在家高考,考来沪城不就完事儿了吗。
\n
后来,生意做大了些,在这茫茫沪江滩,虽然算不得大富大贵,但现金流稳定,房产总归置办下几套。叶一舟如大家的愿,考上了沪城的一所211大学。
\n
以前他只知道爸妈出去做生意了,有点家底,自己穿着同学都没有见过的衣服、鞋子,甚至名牌手表。直到来到沪城,了解到大部分的外地乃至沪城本地同学的生活条件,才知道爸妈这生意做得实在有两下子。
\n
爸妈因为愧疚,在金钱和自由度方面都给予极大地支持。初颉不止跟着叶一舟吃香的喝辣的,还时刻敲打他不能止步于此,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本性良善外加有人督促,小叶这才没有跑偏。
\n
大学毕业,叶一舟没有选择烧钱的英美澳,而是凭实力去往德国慕尼黑深造。三年求学,差点没拿到学位证,早在沪城混过的日子,他开了不少眼界,尤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