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张家在镇上是个大姓,祖辈出过位极人臣的大宰相。只是因着种种变故,张祐海这支族人很快没落了。张祐海祖父又是个一辈子碌碌无为座山吃空的破落户。到他父亲那一辈时,刚学完《论语》,就被迫要扛起一家生计了。
\n
无可奈何,只得违背“文人世家”传统,外出经商。
\n
经商倒有些头脑,卖药材卖出了一些名声。于是娶妻生子,家庭还算和美。
\n
然而又很快在外边害了病,客死他乡。那时候张祐海才不到三岁。
\n
孤儿寡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很快,张祐海父亲留下的家产被族人霸占瓜分。母亲不堪忍受张家人日益苛刻的对待,远嫁到了山的另一头。
\n
张祐海的奶奶总算还是张家长辈,以死相逼保下了她从前在岩下村购置的几块田产——那是她年轻时压箱底的嫁妆,她如今的棺材本。
\n
为了这事,也闹得和镇上亲戚们翻了脸。
\n
于是奶奶带着张祐海到了岩下村生活。
\n
村民并不都良善,只是习惯了田产归大户人家所有。奶奶知道自己已经再无倚仗,便将四分之三的田地用更低的价格租给以前的老佃户,余下的地自己耕种拾掇。
\n
就这么,将张祐海拉扯到了如今的年纪。
\n
富贵人家讲究“三岁开蒙”。张祐海当然请不起教书先生,家里只有一套祖父从前用过的砚台笔墨,别的再没有了。
\n
好在本地一向有崇儒之风,“每十户必有诵读”。邻村有个私塾,是位老秀才做先生,每天午后开一个时辰的课——再多就不行了,村里孩子都是要帮干农活的。
\n
张祐海每天翻山去就学。他听课认真、背诵也快,在地上用树枝练字,竟也练得一手好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