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大胤在太子薨逝和先皇驾崩的那一年,发生了四王之乱,一时之间国中无主,朝政势力四分五裂。最后还是公孙成硕力挺当今圣上高凇,曾经的汝昌王,坐上皇位继承大统。在这一层关系之外,公孙成硕和圣上还是舅甥,圣上从十五岁登基后,政务处理和平日里的文韬功课也往往与公孙成硕交流最密切。而以舅甥两为核心的梁城中央权力,与割据在外的三个地方藩王之间一度干戈将起。
\n
时任夜不收军师,兼为中书令幕僚的陈敬安,提出了一条策论,大意为当前不必着眼于直接与藩镇势力的武力争逐对决,把重心放到整个王朝的车同轨推进和民生百业振兴上,只要集中发展壮大中央的力量,割据的这些势力慢慢自然而然就会瓦解,向中央王朝国祚汇拢融合,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善之法。至于带头起干戈的那三位藩王个人,就交给夜不收去单独伺机处理。
\n
陈岁和秦弘导都熟读过后面这十五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三个藩王有两位,一位莫名暴病身亡,一位在外出游猎时不慎掉落山崖。
\n
而高凇与公孙成硕按陈敬安所提的策略,大胤王朝的各行各业集聚力量发展,昌荣兴旺,果然五年之后,顽固的藩镇势力就溃散了。
\n
余下的第三位藩王淮南王,主动联络京师恢复了纳贡,无京师的旨意不擅自离开藩地,偏安一隅,活到现在。
\n
“如果这次的幕后操纵主谋不是淮南王的话……”秦弘导的快语停了片刻。
\n
陈岁顺着他的话,“那就只剩下,圣上?”
\n
戚琮不疾不徐给二人解惑。
\n
公孙成硕已经是两朝元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他在能把持朝政的位置上坐久了,便逐渐忘记一件事,五年过去改变的不只是王朝局势,年轻的高凇,也已经从少年皇帝成长为了一位帝王。圣上与中书令之间的嫌隙暗生。\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