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
教染匠们做
“苏绣茶香蜀锦”
时,林砚才发现吴县的技法有讲究。染坊的穿堂风能让生丝更快吸收蜀锦的茶香,但得按光流标的
“浆丝时”
操作
——
浆完前必须把生丝收进樟木箱,否则会被梅雨潮气浸得发灰。
个梳圆髻的绣娘刚把生丝铺在绣绷上,光流就涌起来在浆桶旁画了个
“收”
字。她慌忙收起生丝,果然见玉兰花瓣的纹路又润又挺
——
比她之前凭经验浆的耐看得多。
“这光流比我祖母传的时辰钟还准。”
绣娘举着绣绷在阳光下照,“以后就算没学过苏绣的姑娘,跟着光流的针脚绣,也能成好绣娘。”
林砚顺势让人取来
“传家染谱”
的草稿:“你们把吴县的‘苏绣浆丝法’记下来。”
他指着光流在纸上画的浆桶和樟木箱,“光流在旁边标湿度,以后不管在波斯还是罗马,看到这页就知道怎么让苏绣和蜀锦融得更顺
——
比口头传授靠谱。”
绿衫精灵突然蹦起来:“‘手艺地图’新增吴县板块!光流能记录生丝的浆度
——
就算过了十年,后人按浆度调丝线,也能做出和现在一样的‘苏绣茶香蜀锦’,比老染匠的记忆还准。”
吴县丝绸会的前一天,烟雨染坊的学徒突然举着块绣废的蜀锦跑过来:“林叔叔,这锦总绣不出玉兰香。”
她指着锦上发暗的纹路,眼眶红得像染缸里的苏木。
林砚刚想开口,光流突然裹着片玉兰花瓣飞过去,在锦面画了只太湖的银鱼。“你看这银鱼的鳞光。”
林砚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比单纯的玉兰锦还清透
——
你祖父是捕鱼能手,你肯定也能绣出最像银鱼的光泽,比硬学茶香绣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