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实际上,之所以会有这场太学之会,就是因为随着变法的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引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种种变化。
所以,胡俨抛出的新辩题,反倒比刚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为贴近矛盾主旨。
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可靠的论点,那么反方辩手们,失败的概率反而更大。
因为在这种依托于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伦理道德问题上面,传统的程朱理学,并没有多少深入研究。
也就是说,全靠胡俨自己的临场发挥了。
能不能超神爆种,是这最后一搏的关键。
其他人,也都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杨士奇满怀希冀地看向了胡俨。
曾经,杨士奇并不是很高看这位在内阁里沉默寡言,做事稳妥的大儒。
因为胡俨的岁数,比他们大不少,也不是科举出身,在基层学政系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是靠着多年积累的名望以及过硬的儒学实力被提拔进内阁的,但胡俨为人教条,甚至有些死板,是不可不扣的醇儒。
故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事较为灵活变通的杨士奇,都不太认可胡俨。
但不管是变法开始时胡俨的挺身而出,还是今日胡俨堵上一切所换来的这场太学之会,胡俨强硬的风骨,都让杨士奇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
而今日胡俨一力担之的决绝,以及从绝望中不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能力,更是让杨士奇非常敬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