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朝廷有钱了,才能更好地对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济养。
而大明现行的社会济养制度,是全盘继承自宋元时期的,因此对老人、流浪汉、无名死者的济养和安置是没问题的,想要扩大规模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而医药方面则完全不同。
现在各地的医馆都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药材采购的,而如果周王的医药集中养殖的实验能够证明可行,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医药的集中养殖将使得药材的品质得到管控,数量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医书的编撰则将汇聚天下医学之精华,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之所以是越老越让人信服,除了经验以外,很多老中医都有祖传秘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讲究对症治疗,因此不同水平的医生面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哪怕表面症状相似,给开出来的药方都往往是不同的,想要统一出一个严格的标准,用通用的教科书去涵盖全部医疗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这不意味着进行中医典籍的编撰汇总毫无意义。
原因也很简单,在现今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即便是水平最高的医师,也绝对无法掌握全部的医书内容,甚至了解一两成,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知识渊博的名医了。
所以汇总医书就非常有必要。
而中医固然无法给出一个严格的标准,但却可以根据不同症状,用案例给较为通用的情况预先设置出几个“标准答案”。
这样面对一些百姓常见的疾病的时候,哪怕是资历并不够深厚的医师,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只要按照朝廷印刷出来的医书对症下药,那医治好的概率,一定是比把人医治的情况更差要大得多的.当然了,每个人的体质不可一概而论,就算是近乎“标准答案”的方子,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也不同就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