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起周允德,杨氏信件之中对于周稚宁的关心就多多了,衣食住行,无一不问。又絮絮叨叨了许多邻里趣事,家中琐事。
末了,杨氏提及周巧慧已经年满十六了,再过了年,就要十七了,这个年纪也得说婆家了。正好家中有两位秀才,周巧慧在同龄人中择婿也更有底气,西河村附近有好几户人家都有意求娶。
但是经过周巧珍的事情之后,杨氏不敢乱作主张,于是写信来询问周稚宁的意见,顺便还将几户人家的条件都列在信后。
周巧慧和周巧秀的信件里面也都是这件事,这倒让周稚宁有些为难。
她如今在外考试,单看这些条件,见不到真人,也是白帮忙。但是若是要等她考完回去,周巧慧一拖再拖,估计就得奔十八去了。
在古代,十八就成老姑娘了,别说杨氏不乐意,这邻里四方的口水都能淹死一个周巧慧。
周稚宁拧着眉毛,将杨氏列出来的条件看了好几遍,最终勉强挑出来几户门第清白,且看似是书香世家的人家。但这些也都是看似,她也不敢保证对方人品如何。
周稚宁想了想,展开了书信,提笔写道:“择婿要义第一,乃是观其人品。如何见其人品?观其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之姿态……”
看一个人人品怎么样,不单单要看这个人对自己的态度,更是要看这个人对其他弱势群体的态度。
这种检验人品的方式,从古到今都通用。
周稚宁又回忆了现代女孩子们用来检测相亲对象人品的办法,再筛选出一些古代也可以用的,将之通通写在信纸上。等到最后周稚宁感到手腕酸疼以后,才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中写完了十张纸。
捏着手里这厚厚的一沓信纸,周稚宁不由苦笑了一下。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