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下不来。”
赵淮徽暂时不说自己带了银子的事,只是挑了一下眉,问:“银子你打算去哪儿弄?”
“我打听了一下,听说辽东县周围一带有许多有名的商贾。”周稚宁笑道,“他们手上别说是二十万两银子,就是百万、千万的银子都有。”
“商贾一流向来是无利不起早。”赵淮徽摇摇头,“你打算如何劝动他们捐出银子来?”
“我本有一个昏法子,但赵兄一来,就变成好法子了。”周稚宁笑意加深,清亮的瞳孔里带着一丝狡黠,“只是请赵兄勿要怪我才好。”
*
这般说着,几日后,周稚宁便将县衙里的一应事物交给了刘师爷和张班头等人,自己则带着魏熊、茗烟、赵淮徽与程普出了辽东县。
辽东县往南走就可以见到逐渐繁华的城市,比起黄沙堆积的辽东县,这里的城市可谓是天堂。
周稚宁和赵淮徽如同在平城一般,换了身平常市井人家的衣服,不急不慌地走在路上,左右看看。
“北方盛产小麦、谷子和棉花。要想吃白嫩嫩的大米,只能从江南用船运过来。但是掌握漕运水渠的人不多,而且往往结党抱团。最厉害的一个莫过于一个姓商的人家,拥有好几条私船。每月每年从江南运粮北上,卸货点就在这座城内。所以久而久之,这里的就成了一座人们口中所传的‘米城’。”周稚宁解释道。
茗烟瞪大了眼睛:“那这么说起来,那位姓商的老板不是富的流油?”
“富可敌国。”周稚宁道。
赵淮徽穿着一身蓝色襕衫跟在周稚宁身后,闻言,道:“你的目标便是他么?”
“当然了。”周稚宁指着拐角处一座宅子道:“哪儿便是商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