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则在暗中为萧衍铺路。他利用自己太学博士的旧识,搜集襄阳的风土人情、山川险要,整理成册交给萧衍;又时常与地方士族往来,打探消息,为萧衍结交人脉。一次,襄阳大旱,百姓流离,林夏建议萧衍:“可奏请刺史,开仓放粮。一来解百姓之困,二来可收民心。”
萧衍依计而行,萧懿虽有犹豫,但在林夏
“民心即军心”
的劝说下,最终同意。放粮那日,萧衍亲自到粮仓前分发粮食,看着百姓感激的目光,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民心”
二字的重量。
半年后,北魏南下攻雍州,围樊城。
萧懿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诸将皆主张死守,唯有萧衍上前一步:“北魏远道而来,粮草不济,若死守,正中其下怀。不如派一支精锐,绕至敌后,烧毁粮营,敌军自退。”
吕僧珍反驳:“敌后地势险要,如何能进?”
林夏拿出早已绘制好的地图:“此路可通。我曾在樊城游学,知晓一条隐秘山道,仅容数人通行,直达敌军粮营后方。”
萧懿沉吟片刻,拍板:“就依萧衍之计!吕僧珍,你率五百精骑,由萧衍引路,即刻出发!”
夜袭粮营,大获成功。
北魏军因缺粮被迫退兵,襄阳解围。经此一役,萧衍在军中威望大增,萧懿也对他愈发信任,升他为中兵参军,掌管部分兵权。
庆功宴上,萧懿举杯:“萧衍,此次多亏了你。”
萧衍起身回敬:“全赖刺史信任,林夏兄谋划,将士用命。”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林夏身上
——
若非林夏提前探得敌军布防,此计断难成功。
林夏回以一笑,低声道:“公子,第一步已成。接下来,该谋长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