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就打个人的妄想,开始把这个相状加以诠释。这个名言当然会改变这个事情的相状,相状也会牵动名言,这两个就互为客,你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这两个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两个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你这个相状影响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变这个相状。这样的一种因缘应该要断除了,你不能让妄想无止境地打下去,因为这样子会造成强大业力的刺激。
我们看比喻。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梦,虽然这个梦中的影像是虚妄的,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好像感觉到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相状分成三类,唯识学是把心中的相状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唯识所现。唯识所现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看到第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业力的表现,这个你不能动它,它没有错,你必须要承当。如果这个相状给你痛苦的感受,必须要忏悔;这个相状给你一个快乐的感受,你要赞美你的善业、你的过去。所以当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识所现,这个相状你不要采取行动。
第二念,唯识所变。产生变化了,因为你开始诠释它,开始用名言来安立它了,这个就开始变质了,可能往好的地方变,也可能往坏的地方变。
第三个,唯识所住。糟了!当你诠释以后,你开始加工以后,这个相状你开始住在上面。从今以后,你就会被这个相状开始牵着走,被它误导。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被它牵动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识所住的时候,再来对治它,你爱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识所变的时候,你就不准变。
所以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