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学佛,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同样布施,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能够到彼岸?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他们两个灵动,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快乐,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这两个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两个都想往生,但是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
按照蕅益大师的这种理观思想,他是超越妄想,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启动佛号,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启动佛号。而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站在内忧外患——外有生死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实在是逼迫了,所以我赶快放弃,一心投靠佛号。当然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妄想出发,一个从心性出发。
戊二、从心出发
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从心性出发来启动佛号。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就能够略知一二了。我们来看这段开示。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
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儻
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们把蕅益大师这段的开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