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影像如此清楚,这个是观像。
第三个就是持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观想、观像、持名。
当然,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从《观经》来看,他认为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个都对。《观经》,你说它是观想、观像也对,说它是持名也对。《观经》等于是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观想莲花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点在下面这句话,他说,虽然有定散二门(定,当然观想、观像、持名;散,就是净业三福),但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说,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强调持名的。
这个持名一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因为它“至简易,至稳当”。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门槛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们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观想、观像有一个缺点,不是法门不好,是众生心粗,观难成就。观想、观像这两个桥梁,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们很难修观。所以,这句话以后,《观经》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顶多当助行。
持名,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说,欸,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对不起,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凡夫的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会变成桥梁中断。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
音声作为桥梁,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是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他有时候还做义工。有人在寺庙打佛七,他就去那边切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