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功德,“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说,同样的初地、同样的二地、同样的三地,他跟其他人最大的差别,他有普贤之德。普贤之德是所有菩萨道里面最珍贵的功德,所以《华严经》上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所有的功德里面最重要就是普跟贤,普就是体性周遍,贤就是随缘成德。他能够在广大的我空法空的一念心性当中,随缘做各式各样的普门示现,就是普贤之德。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对初学者,对初发心的,初到极乐世界的,有安乐道、解脱道的这种教育学习;对于想要到十方诸佛国土去广度众生的菩萨,它也提供了很大的加持力,成就普贤之德。
我想,我们在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可以有一个模式,会比较贴近我们凡夫的思考。我们看《阿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其实极乐世界的功德,安乐、解脱、菩提道三个都具足,这个是很难得。你要在娑婆世界,你要次第修学,你一定是增上生。什么叫增上生呢?就是净罪集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今生修一些福报,做义工,忏悔业障,干什么呢?希望你来生进步一点点,只是保住人身,善得人身、听闻佛法。所以你看,在整个难行道里面,他一辈子能够做的事非常有限,他来生的目的只是什么?保住人身、听闻佛法,这个概念而已。但是我们看极乐世界,你到了极乐世界,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一次解决。
那么,这三种道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呢?我们可以参考释迦牟尼佛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你读《阿弥陀经》也好,读《无量寿经》也好,乃至于读《观经》也罢,释迦牟尼佛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安乐的功德,这个比例占得非常高。因为“追求安乐此心同”,追求快乐是我们凡夫的本性,它最容易打动我们,让我们往生。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可以怎么样?以安乐来当作我们思惟极乐世界功德想的基础。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想:
反正我们现在有善业,我们也有拜忏、持戒、修福、念佛,现在这个善业,你把它投到娑婆世界后果是什么?这个快乐,你要么就是不敢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