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说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说自己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有种种的神通、感应。他“詃惑无识”。这里讲出两种概念:第一个讲感应神通;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他说打坐的时候,可以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从感应当中,他就帮你论断未来的吉凶祸福。就迷惑没有正知知见的人,他不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时候,“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就使令这个人失去了正念,讲出他未来可怕的事情,结果只好把钱拿出来,请他来帮忙消灾。他所过之处,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钱都被他骗光了,其家耗散。
这个地方的偷戒,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因地发心不正。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他盗取三宝的形象、功德,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作为善知识,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有些人现慈悲相,有些人现严格相,这都没关系,方便有多门,普门示现都没关系。但善知识的共同点,他的生命一定是由愿力带动业力;他一定把攀缘心收摄起来,这是善知识的基本相貌。如果修了几十年,心还是在攀缘,你就不可能是善知识。你的生命完全是生死业力,我们看不到你生命中,有什么解脱的功德。所以,善知识的特点,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不管他扮演什么相貌。
佛陀要比丘现出两种收摄攀缘心的相貌:第一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比方说佛陀叫比丘去托钵,不能选择对象,他是一家一家按照次第随缘的托钵,来调伏他的攀缘;第二个,古代的寺庙,出家众是不能煮东西的、不能熟食。寄于残生,他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在三界里面暂时地度过,他托多少吃多少。示一往返,他人生就最后一生了,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