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雨桐抛出核心议题——“如何为‘大李村辣椒’注入文化灵魂,打造一个具有传播力和商业价值的核心IP形象,比如‘辣椒仙子’”时,平静的氛围下,暗流开始涌动。
油画家老秦率先发言,声音洪亮:“仙子?太俗套!太符号化!我们要挖掘的是这片土地下涌动的原始力量!辣椒的辛辣,就是生命的呐喊!我建议,用粗犷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辣椒在烈日暴雨下的挣扎与怒放,这才是真正的‘地母精神’!”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笔下那充满表现主义张力的“愤怒辣椒”。
文创设计师小雅立刻皱眉反驳:“秦老师,艺术性当然重要,但IP形象最终要落地,要能被大众接受、喜爱,甚至愿意为它买单!您说的‘地母精神’太抽象、太沉重。我们需要一个亲和、灵动、有记忆点的具象形象。辣椒仙子为什么不能做?关键是如何设计!可以结合本地传说,赋予她勤劳、智慧、火辣又温暖的特质,用清新明亮的国潮风格,既传统又现代!”她迅速在平板电脑上勾勒出几个Q版辣椒小人的草图,圆润可爱。
青年诗人阿哲推了推眼镜,语调清冷:“符号?形象?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辣椒的本质是什么?是农人汗水的结晶,是时间与劳作的诗篇。我们应该用诗歌,用影像,去记录真实的种植过程,去聆听土地和农民的声音,这才是最深沉的文化表达。搞个虚拟仙子,是对真实的遮蔽。”他的目光投向窗外劳作的老农,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疏离。
小武坐在中间,感觉自己像一块夹心饼干。
老秦的激情澎湃让他震撼,小雅的商业思路清晰可行,阿哲对真实的执着也直击人心。
但看着艺术家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争论,他最初的兴奋感慢慢被一种焦虑取代。
这“文化赋能”的第一课,似乎比他预想的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张建国坐在角落,默默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看不清表情,只是偶尔抬眼扫过争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