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许识和韩林都有些惊讶,他们科室还从来没有收治过这么小的孩子。
\n
韩林想都没想就在电脑上给儿肿瘤科发了一个会诊请求。
\n
“孩子多大了?”许识照常问诊。
\n
他心里有数,这孩子看起来连两岁都没有。
\n
“二十个月。”
\n
三岁以下的幼儿发展迅速,就医或者儿保时通常说的都是月龄。
\n
小男孩叫晨晨,先前没有在附院就诊。
\n
许识问他们要了之前的检查报告和病历单。
\n
“骶尾部卵黄囊瘤,上一次检查时发现肺肝转移了?”韩林向他们确认晨晨的病情。
\n
卵黄囊瘤也叫内胚窦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于三个月以上两岁以下的儿童。其特点是生长迅速,容易早期转移,预后不佳。
\n
卵黄囊瘤通常是性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于睾.丸和卵巢组织内,偶尔见于性腺外区域,比如颅骨,纵隔,骶尾部还有腹膜后。
\n
在儿童肿瘤中,卵黄囊瘤约占1%—2%。
\n
晨晨的父母点点头。
\n
谈话间,儿肿瘤科的医生也已经到达了诊室。
\n
儿肿瘤科的医生指着磁共振影片对许识说:“这,有个5x4x2的肿块,甲胎蛋白先前也达到了每毫升53672ng,高位组四期。”
\n
甲胎蛋白是胎儿早起由卵黄囊、远端小肠和肝脏产生的糖蛋白。在出生后会迅速下降并逐渐的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来自卵黄囊的恶性肿瘤依然会保留胎儿期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当患有卵黄囊瘤时,甲胎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