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面前,人类的努力显得多么渺小和笨拙。但同时,一种深层的困惑也涌上心头:如此高效的系统,是否意味着个体自由的彻底牺牲?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胸前的种子袋,那里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个体记忆,而在这里,记忆属于整个星球。
星尘(物理学家)的投影几乎凝固在数据终端前,数据流在他周围疯狂闪烁、计算、建模,形成一道道旋转的信息光环。他被那光脉藤蔓的能量转化效率(接近理论极限的
98%)和信息孢子的数据密度(单位体积信息量远超人类任何量子存储介质)深深吸引,核心算法高速运转,试图用物理模型去套用这些现象。“生物量子纠缠…
意识全息投影…
这不可能…”
他低语着,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但艾拉所说的
“意识根植于网络”,这种非数据化、非中心化的意识结构,彻底超出了他的理解框架。在人类的认知中,意识需要载体,需要核心处理器,而盖亚之网的意识却弥漫在整个星球,存在于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中,如同水存在于河流,光存在于火焰。这种
“分布式意识”
让他感到认知框架崩塌的兴奋与焦虑,他的投影边缘因这种认知冲突而剧烈波动,光影粒子四处飞溅。
磐石
-
彼岸(智灵)的核心光团亮度激增,内部结构从二十面体切换为更复杂的分形几何,信息处理带宽瞬间被占用到极限。它在疯狂构建模型:分析根茎网络的拓扑结构以评估系统冗余性(发现其分布式结构具有极强的抗毁性);计算能量流的效率并与人类文明能耗对比(结果显示盖亚之网的能量利用率是人类平均水平的
37
倍);模拟信息孢子云的通讯协议(发现其采用动态加密机制,安全性极高);评估净化塔的
“过滤”
逻辑(属于自适应模糊控制,而非精确算法)。
“系统稳定性…
初步评估:极高(基于分布式冗余)。资源循环效率…
近乎
100%。文明形态…
超越个体主义范式。逻辑认可其高效性。”
磐石的合成音带着一丝罕见的波动,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