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尾座设计得好,拆装方便!"
"齿轮箱这么改,咱们现有的设备就能加工!"
最激动的要数王铁锤,他指着图纸上的三角导轨直拍大腿:"我就说吧!三角的比平的好!陈总工您真是神了,连我想的改进法子都画上去了!"
会议开到中午,方案基本敲定。但材料科长老马提出了现实问题:"轴承怎么办?毛熊人卡着不给,咱们库存只够三台的量。"
陈樾早有准备:"先用库存造两台样机。同时..."他从公文包里又掏出一叠图纸,"这是我设计的简易轴承生产线,虽然精度差些,但配合我们的热处理工艺,勉强能用。"
"我的乖乖..."老马扶了扶眼镜,"陈总工,您这脑袋是八核的吧?"
全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赵厂长亲自挂帅,组成三个突击队:一队负责铸造床身,二队加工精密零件,三队装配调试。陈樾则像个救火队员,哪个环节出问题就往哪跑。
铸造车间里,新炼的钢水注入砂型。王铁锤光着膀子,指挥小伙子们控制浇注速度:"慢点慢点!这可是宝贝疙瘩,得像伺候祖宗似的!"
机加工车间通宵达旦。老技工们轮班上阵,硬是用那些老旧设备加工出了高精度齿轮。最绝的是车工李大姐,她凭手感就能把丝杠加工到0.01毫米的精度——比机器量出来的还准!
1949年11月2日,第一台C-1型车床进入总装阶段。陈樾和工人们一起拧螺丝、调间隙,满手都是机油。当最后一块护板装上时,不知谁起了个头,大家突然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雄壮的歌声震得车间顶棚簌簌落灰。
"试机!"赵厂长一声令下,所有人的心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